1. 苗年:苗族人的新年,通常在农历十月初一或十月十五日。苗族人会身着节日盛装,举行祭祀和庆祝活动,迎接新年的到来。2. 龙船节:这是苗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或十五日庆祝。节日期间,苗族群众划龙船、进行竞赛和祭祀,期望来年风调雨顺、生活安康。3. 芦笙节:苗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
苗族拥有多个重大且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主要包括:1. 苗年- 时间:农历九、十或十一月的辰日或卯日或丑日,各地日期不尽相同。- 活动:打扫房屋、准备年货、杀猪或买猪肉、全家吃年饭守岁、祭祖、拜年、吹笙跳舞、斗牛、游方等。苗年活动历时约9天,是苗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2. 春节- 时间:农历正月
1、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春节、龙船节、四月八节、吃新节、芦笙节、花山节、赶秋节、踩鼓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2、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农事活动节庆;质交流节庆;男女
龙舟节:部分地区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主要在端午节期间举行。节日期间,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以此纪念古代的英雄人物。吃新节:苗族庆祝丰收、品尝新米的传统节日。在秋收后,苗族人民会选择吉日,将新收获的粮食做成美食,与家人、亲朋共享。赶秋节:苗族人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也是青年男女社交娱乐的盛
苗族节日一:赶苗场 赶苗场是苗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人们会聚集在一起,参与这场盛大的节日。关于赶苗场的起源,有一个传说,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官府禁止他们联结聚会。于是,人们开始以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地进行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活动
花山节 "又称 "花山节",是苗族的一个传统节日。花山节 "的组织者在山上立起一根花杆,前来参加节日的人们围着花杆祭祀,唱古歌,爬花杆比赛,跳芦笙舞,武术表演,斗牛,对唱民歌等活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云南东北部和南部的苗族都要举行 "花山节"。据说,在古代,苗族人被打败,迷失在异国他乡。
一、苗族的传统节日:1、四月八节 “四月八”是苗族一个隆重的传统节日,流行地区较广,但各地的意义不同。贵阳等地,是为了纪念战死的先辈英雄亚努。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日,贵阳附近几县的苗族,都穿上盛装来到贵阳市喷水池附近,吹笙奏笛,对歌谈心,纪念传说中的英雄。2、跳花节 “跳花节”是苗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苗族的传统节日花山节通常在每年的5月1日前后举行。这个节日对于川南、兴文、河口、文山等地的苗族人民来说非常重要,它是祭祀苗族远古祖先蚩尤的时刻。节日期间,来自各个村庄和寨子的苗族人民会聚集在几个相邻的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杆是花山节的核心标志,通常会选择挺拔的青松或柏树,并装饰以鲜花
苗族花山节,一个盛大的传统活动,通常在每年的5月1日前后,在川南、兴文、河口、文山等地的苗族社区中热烈举行。这个节日的核心是“踩花山”,村民们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向开阔的坡地,共同参与这一盛事。"花杆"是花山节的象征,它是由青松或柏树精心装饰而成,其上插满鲜花和彩旗,象征着节日的喜庆
苗族花山节5月1日前后举行,是川南、兴文、河口、文山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
在滇东北和滇南的苗族地区,流传着一个古老的节日传统,即农历六月六日的“踩花山节”。这个节日的起源与一个感人的传说紧密相连。相传,很久以前,苗族人民经历了一场战败,被迫四处流亡,对祖先的艰辛生活深感悲痛。在六月初六这一天,祖先的灵验显现,他告诉他们,不应沉溺于悲伤,而应借着高山之巅的
1. 苗族花山节在每年5月1日前后举行,是川南、兴文、河口、文山等地苗族人民的年度盛事。2. 节日期间,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聚集在开阔坡地上,庆祝活动以竖立“花杆”为标志。3. “花杆”通常选用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装饰以鲜花和彩旗。定花村的人,也被称作花杆头,被认为是有好心肠的人,负
苗族花山节5月1日前后举行,是川南、兴文、河口、文山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是祭祀苗族远古祖先——蚩尤的节日。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
苗族花山节是几月几日 1. 瑶族:瑶族的主要节日有“三月三”、“五月五”、“八月十六”、“冬至节”等传统节日。其中,“三月三”是瑶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展开盛大的庆祝活动,例如跳广场舞、打石锁、赛龙舟等。2. 苗族:苗族的主要节日是“龙船节”、“芦笙节”等传统节日。其中,“龙船节”在苗族地区非常盛行,
1. 瑶族的传统节日包括盘王节和达努节。达努节是为了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设立的,日期在农历五月二十九宏返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也称为“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和祝著节等。2. 苗族的主要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苗年是苗族
瑶族的三个主要节日分别是“三月三”、“五月五”和“八月十六”。其中,“三月三”是瑶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跳广场舞、打石锁、赛龙舟等。苗族的传统节日有“龙船节”和“芦笙节”。特别是“龙船节”,苗族人民会划龙船、唱歌、跳舞、放烟火,节日气氛热烈,深受民众喜爱。
“跳花节”是苗族地区一个民族情趣浓厚的传统节日,主要是苗族男女青年交友求偶和群众性社交娱乐的节日。“跳花”又名“跳月”、“踩花山”、“扎山”等,各地无统一日期,但大多是农历正月或春天。二、瑶族的传统节日—盘王节:盘王节又称“做盘王”、“还盘王愿”、“跳盘王”,是盘瑶纪念始祖“盘王
一、苗族的传统节日 1、四月八节:苗族隆重的传统节日“四月八”,在贵阳等地,此节日是为了纪念战死的先辈英雄亚努。农历四月初八日,贵阳附近几县的苗族会穿上盛装聚集在贵阳市喷水池附近,吹笙奏笛,对歌谈心,以此纪念传说中的英雄。2、跳花节:跳花节是苗族地区一个民族情趣浓厚的传统节日,主要
苗族、瑶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1. 贵州苗年是按照农历十月初五来庆祝的。2. 这一节日是贵州省黔东陆码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民族文化传统。3. 苗年是秋收结束、农活基本完成后的庆祝活动。4. 节日旨在纪念五千年前在部落战争中牺牲的苗族始祖蚩尤。5. 同时,也是为了庆祝丰收和祭祀苗族神话中的保护神,如枫木、竹木、岩妈和水井。6.
1. 贵州苗年是按照农历十月初五来庆祝的。2. 这一节日是贵州省黔东陆码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民族文化传统。3. 苗年的时间点通常定格在秋收结束、农活大致完成之后。4. 节日的重要意义在于纪念苗族始祖蚩尤,庆祝农业收获,以及对祖先和自然神灵的敬仰。5. 在苗年期间,当地居民会进行家庭清洁、屠宰家畜准备
1. 贵州苗年是按照农历十月初五来庆祝的。2. 这个节日是贵州省黔东陆码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民族文化传统。3. 苗年是秋收完成后,农活基本结束时举行的,用以纪念苗族始祖蚩尤,庆祝丰收,以及祭祀祖先和守护神。4. 在贵州苗年期间,家家户户会打扫房屋,准备丰富的食物,包括猪肉和羊肉。5. 糯米是苗年
2024年贵州苗年的日期是分为初年、中年和大年三个阶段,分别为2024年10月6日、2024年10月30日和2024年11月23日。苗年,作为苗族的新年,是贵州省清水江、都柳江流域的苗族聚居区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它一般在秋收后举行,庆祝丰收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苗年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
贵州苗年,这一独特的民族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五悄然降临。它不仅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传统节日,更是苗族人民庆祝丰收、缅怀先祖的重要时刻。当秋收结束,农活告一段落,整个地区便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之中。苗年的庆祝活动,既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对未来的期许。人们以此纪念在远古部落大战中英
1. 贵州苗年是按照农历计算,通常在十月初五这一天举行。2. 这一节日是黔东陆码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族人民庆祝的传统节日,其时间定在秋收结束、农活大致完成之后。3. 苗年的双重意义在于纪念苗族始祖蚩尤,以及庆祝丰收和祭拜祖先神灵,包括枫木、竹木、岩妈和水井等被视为保护神的存在。4. 在苗年期间
贵州苗年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五。贵州苗族苗年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民族传统节日。通常在秋收完毕、一年农活基本结束时举行。过苗年一是为了悼念五千多年前在部落大战中罹难的苗族始祖蚩尤,二是庆祝一年劳作的收获,三是祭祀祖宗神灵及苗族视为保护神的枫木、竹木、岩妈、水井等。
贵州苗年 在几月几号 “苗年”是苗历的岁首,也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过节形式隆重。在不同的地区,过“苗年”的时间不同:有的地区是从农历十一月开始,也有的地区是在九月、十月、十二月举行。一般“苗年”活动会在地支日举行,历时三天或者五天不等。同时,“苗年”也被视为一年里劳作的结束,是苗族人庆祝丰收的日子。
苗年,苗语称“能酿”,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各地过苗年的日期不甚统一,融水县苗族以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为除夕,次日起为过年,这一苗年过的人口最多,地域最广。苗年各地区过的时间并不相同,从农历九月至正月不等。一般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
苗年是根据苗族的历法来确定的,这一地区的苗族使用着与汉族“农历”不同的历法——苗历。苗历的岁首,即为苗年。过“苗年”的日子,有经协商按顺序进行的习惯。时间在农历的十月、十一月期间。2. 苗年是怎样庆祝的?苗年是苗族人民庆祝丰收的日子,是一年里劳作的结束与欢乐的开始。节日期间,人们会
苗年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其来历与苗族先民的农耕稻作和历法制定密切相关。具体来说:农耕稻作的产物:苗族自古就以阴历十月为岁首,有过苗年的传统习俗。这是因为苗族先民在农耕稻作过程中,发现知时节播种才能有好收成,因此需要制定天文历法来指导农耕活动。历法制定的产物:苗年的起源还与苗族先
1. 苗年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各地区过的时间不尽相同,通常在农历九月至正月之间,持续三、五天或十五天。2. 融水县苗族的苗年以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为除夕,次日起为过年,这一节日的人口参与度和地域覆盖面都非常广泛。3. 苗年前,苗族家庭会准备丰盛的年食,包括杀猪、宰羊(或牛)以及备足
苗族的最隆重节日过苗年的来历是什么? 苗年是苗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各有不同,一般是在农历十月第一个卯日(兔日)、丑日(牛日)或亥日(猪日)举行。
节日期间,人们互相走村串寨,探亲访友,参加“跳芦笙”活动。每个村寨都有(或几个村寨共有)世代相传的芦笛场,各村寨“跳芦笙”的日期按次序安排,一般一场三天。节日的活动还有踩鼓、吹唢呐、斗马、斗牛、“游言”、对歌、爬竿等等。苗年,苗历的年之首,英文nongx yangx,苗语称“能央”,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苗年各地区过的时间并不相同,从农历九月至正月不等。
节日期间,人们互相走村串寨,探亲访友,参加“跳芦笙”活动。每个村寨都有(或几个村寨共有)世代相传的芦笛场,各村寨“跳芦笙”的日期按次序安排,一般一场三天。节日的活动还有踩鼓、吹唢呐、斗马、斗牛、“游言”、对歌、爬竿等等。
扩展资料:
苗年有斗牛的风俗,苗族这一古老的农耕民族,长期与牛同耕劳作,牛是人类最亲密的和最忠实的伙伴,同时也是苗族同胞们耕地时的好帮手,对牛有着深厚的情感以致崇拜有关。
在苗寨可以看到,寨门一般都悬挂带角的牛头,苗家神龛下放有相连的一对牛角,迎接贵客敬酒多使用牛角杯是个印证,牛角已经演化为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图腾。
斗牛不只是单纯的一个苗民们极为喜欢的传统娱乐项目,而是有更深层的意义在其中,通过斗牛促进品种的不断优化,让牛长得高大威猛膘肥体壮,更好的农作生活。
在苗年里,有个习俗叫做芦笙踩堂,一般都在本寨芦笙堂举行,男吹女踩,男女都参加。先由小芦笙手吹出一阵短促的笙曲,接着大小笙手一起吹奏,姑娘们则穿着百鸟衣,戴着银首饰,银花冠翩翩起舞,银佩的脆响和着曼妙的笙歌。
芦笙是苗族人民特别钟爱的乐器,有苗族人民的地方就有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苗寨里,只要有热闹的活动,芦笙就会出场,喜庆的音乐伴着苗族姑娘欢快的舞步是苗寨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苗年
贵州苗年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五。贵州苗族苗年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民族传统节日。通常在秋收完毕、一年农活基本结束时举行。过苗年一是为了悼念五千多年前在部落大战中罹难的苗族始祖蚩尤,二是庆祝一年劳作的收获,三是祭祀祖宗神灵及苗族视为保护神的枫木、竹木、岩妈、水井等。
贵州苗年的民俗活动:
苗年期间,每户人家都要清扫门户、杀猪宰羊准备丰盛的食物。糯米在苗年食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要有糯米酒,而且还有用糯米做成的糍粑。节日前一晚,一家人要吃年夜饭,还要守岁到午夜,并开门放鞭炮,迎接龙进门。节日当天一大早,晚辈在长辈的主持下,将准备的祭品摆放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贵州苗年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五。
贵州苗族苗年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民族传统节日。通常在秋收完毕、一年农活基本结束时,也就是每年农历的十月初五举行。过苗年一是为了悼念五千多年前在部落大战中罹难的苗族始祖蚩尤,二是庆祝一年劳作的收获,三是祭祀祖宗神灵及苗族视为保护神的枫木、竹木、岩妈、水井等。
贵州苗年的民俗活动:
过苗年要杀猪、宰杀鸡鸭,打糯米粑。吃年饭一般是在卯日下午,吃年饭前要在祖宗灵位前和大门烧上香纸并以酒肉和糯米粑祭祀祖宗和天地神灵。年饭一直从天未黑吃到深夜。第二天,早上的饭称为年早饭,天刚蒙蒙亮便吃饭了。
年早饭由男人打点准备,饭好了则叫醒妇女小孩起来。吃了年早饭后,到中午再备好酒好菜,邀请亲戚和叔伯们来热闹热闹。一般亲朋好友相互往来叙情、唱酒歌,都是在吃年早饭以后的几天中进行。
苗年的活动主要是跳芦笙、铜鼓舞和斗牛、斗鸟、游方等活动。苗年里的“申”日或相近生肖日,寨中还会隆重“起鼓”,盛装男女围着鼓欢跳,名曰“踩鼓”。外寨的男子与寨中姑娘在晚上对歌“游方”,如此数天,至子日或丑日结束。
山歌节、歌堂节、晒衣节、干巴节、盘王节、牛节、达努节、成人礼、讨寮皈节、讨念拜。
1、达努节
又名二九节、祖娘节、祝著节、瑶年,是马山、都安、巴马、平果、隆安、大化等地自称“布努”的瑶族传统节日。达努,瑶语意为老慈母。传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瑶族始母密洛陀的生日,后人出于崇拜,定该日为祝寿日。
2、歌堂节
按传统习惯,每三至五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历时三天、九天不等。当节日到来之前,各家各户都得事先通知远近的亲友前来观光。节日之夜,男女青年围着篝火,对唱情歌,以歌传情,歌长情深,通宵达旦才罢休。节日期间,人们穿着新衣裳,戴上新头巾,插上锦鸡毛。
3、晒衣节
农历六月初六,是民间流传已久的传统节日晒衣节,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并一直延续至今。六月初六正处于小暑过后,天气炎热,相传这天阳光最具消毒作用,所晒物品不会起霉,不会遭虫蛀。
3、干巴节
“干巴”节,是瑶族人民的传统佳节,每节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流行于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要说三月三的来历,可推到伏羲氏。
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4、盘王节
瑶族盘王节源自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歌会,每逢这天,瑶民便汇聚一起,载歌载舞,纪念盘王,并逐渐发展为盘王节,现代的盘王节已逐步发展为庆祝丰收的联谊会,青年男女则借此机会以歌道情,寻觅佳偶。
5、牛节
据说,农历十月初一是牛的生日,为酬谢牛对人类的贡献,这天要对牛停止使役,让它休息,喂食最好的饲料。还要用上好的糯米做两个糍粑,分挂在牛角上,牵牛到水边,让牛照见自己的影子,使它高兴,然后取下糍粑喂牛。
瑶族: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苗族: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傣族: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白族: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 、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彝族: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藏族: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扩展资料
彝族
开年节
那坡县彝族传统节日。彝语称“嘈堂创”,意为节日的开头。每年正月初八、初九举行。活动内容为:聚众祭祖;占定当年重大节日歌舞和族祭头面人物;为当年各种节日活动集资筹粮。
护林节
彝族传统节日。亦称忌欢节。流传于隆林、那坡县部分彝族区。分别于农历三月初三和五月十六日举行。古代彝族靠山吃山,形成花卉树木有灵的观念,每年春夏草木和农作物萌发时,择日敬祭草木和作物幽魂,以示保护它们茁壮生长。
那坡县彝族还于节日期间组织象征性的“打猎”活动,数名小伙子分别扮猎人、猎犬和猎兽,在林中嬉戏狩猎。从节日当天起,将铜鼓、葫芦笙和彝胡等乐器封存起来,宣告一年一度的禁忌期开始,直至十月初十才开禁。
苗族
苗年
黔东南方言区苗族传统节庆活动。苗语称努伦。始于都柳江流域,由北而南经融水的大年、拱洞、杆洞、洞头、红水、白云到安太、安陲、香粉、四荣而止,以农历九月卯日到十二月半,历时3个多月。
年前,大家清扫房屋,修整村道,杀猪、做糍粑,做好迎宾的准备。除夕夜老少守年,四更后姑娘们抢新水、挑金银,小伙子们上山赶牛羊入栏,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初一安龙神,赶鬼邪。初二给已出嫁的女儿送年饭。初三以后上芦笙坡,以村为单位“打芦笙同年”,全村老少一起到他村作客3天。
节庆期间,大苗山共有十三坡、十六坡、十七坡三大坡节,村级、乡级坡节无数,坡节除吹笙踩堂,进行芦笙比赛外,还举行斗马、斗鸟、斗牛及对歌、摔跤、鸟枪射击等活动。男女青年自由往来,以歌会友,以笛传情,寻找自己理想的伴侣。直到大年二十方告结束。
社节
苗族祭祀土地神和祖先的传统节日。分春社和秋社,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戌日举行。春社接神,秋社送神,有固定的社庙和社坪。社节供祭用的猪,在前一年抽签决定。需敬土地神的人,社节前30~40天内不得参与红白喜事,女人和家有孕妇的男人禁止参加。
祭社之前,各家交一斤糯米用以酿酒和蒸饭。是日晨,由师公挨家挨户求福,早饭后,大家齐聚社坪、社庙,杀猪蒸饭,烧香化纸,祭拜社神,祈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毕,与土地神共餐同乐。社日忌晾衣、下地劳作、上山烧火、挑柴进寨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少数民族节日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除了历史性的节日外,绝大多数在秋收之后或春耕大忙之前的农闲季节举行。但由于自然因素、社会和宗族差异的影响,苗族传统节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苗年
盛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聚居区。过苗年的日期,各地不尽相同,但都是在收谷子进仓以后,即分别为农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龙)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过苗年的头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把房子打扫干净,积极准备年货,如:打糯米粑、酿米酒、打豆腐、发豆芽,一般还要杀猪或买猪肉等等。
富裕的人家,还要做香肠和血豆腐,为家人缝做新衣服等等。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在家吃年饭,守岁到午夜才打开大门放鞭炮,表示迎接龙进家。在天刚拂晓时,每家都由长辈在家主持祭祖。早餐后,中青年男子便上邻居家拜年,苗语称为“对仰”(donfniangx),表示祝贺新年快乐。
在新年的头两天,家里有若干禁忌,如:不出外挑水,不上山砍柴、割草;不扫地;妇女不做针线活;有的地区,妇女不做饭,由男人代替;男人不外出拾粪等等。苗乡的男婚女嫁,一般都选在过苗年的时间。从第四天开始。
一些老年男女也纷纷挑着酒、肉、糯米粑等等走亲访友,或者在家忙于接待来宾;一些年轻男女或在各自的村子里吹笙跳舞,或跳铜鼓舞、斗牛;或者小伙子去别的村子游方场“游方”,男女丁互对歌,倾吐爱慕之情。前后活动,历时9天左右才能结束。这是苗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
龙船节
这是苗族的一种水面划船比赛的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的台江、施秉两县交界处的清水江两岸,和注入这段河的台江巴拉河两岸,黔东苗语称为“哈仰勇”(qab niangx vongx)。在这里的平寨、廖洞等六七十个苗族村寨,每家都有一至两条划船比赛用的龙船。
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或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这五天,居住在河两岸的苗族群众轮流举行盛大而隆重的龙舟竞赛。在湖南湘西的凤凰、泸溪、吉首、保靖、花垣等地,也流行划龙船,而且分男队、女队、男女混合队比赛,场面非常热闹。苗族的龙船节,虽是以赛龙船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娱乐和青年男女进行社交活动,中老年人探亲访友、交谈年景和生产经验的节日。
四月八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的贵阳、黄平、松桃和湖南湘西等地的苗族的传统节日。该节是由纪念苗族英雄亚宜发展而来的。每逢节期,苗族同胞要蒸制花糍米饭,聚集到固定的地方吹笙,跳舞或对唱情歌。在北京的苗族也过四月八节。
吃新节
主要流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融水苗自治县地区。每年农历六七月间,当田里稻谷抽穗的时候,苗族村寨家家户户在卯日(有的在午日或辰日)欢度“吃新节”。
到时,每家都煮好糯米饭、一碗鱼,一碗肉等,都摆在地上(也有的摆在桌上),并在自己的稻田里采摘7—9根稻苞来放在糯米饭碗边上,然后烧香、纸,由长者掐一丁点鱼肉和糯米饭抛在地上,并滴几滴酒,以表示敬祭和祈祷丰收,然后把摘来的稻苞撕开,挂两根在神龛上,其余给小孩撕开来吃,全家人就高高兴兴地共进美餐。
第二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幼者纷纷穿着新衣来观看芦笙会,参加跳芦笙会,参加跳芦笙舞;有的拉马来跑马场赛马,有的牵水牯牛来斗牛场斗牛,节期一般2天。
芦笙节
流行于贵州的凯里、麻江、丹寨各县交界的舟溪一带。各地的节期不统一,一般在农历的正、二或三月;个别地区选在七月举行。主要是祭祀祖先,庆祝丰收。一般在节日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
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小伙子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性的文艺活动。
扩展资料:
苗族除上述传统节日外,各地还有一些节日。如湖南湘西的“看龙场”、“樱花会”;湖南城步三月三的“动春节”,九月霜降前的未日或卯日过的“罢谷节”;贵州黔东南凯里一带二月初二过的“敬桥”,台江、施秉三月十五日过的“吃姊妹饭”节,以及凯里六月十九日举行的“爬香炉山”;
从江农历四月初八的“种棉花”;贵阳花溪的“七月米花场”等等。其中有属于纪念性的,有青年男女聚会活动的,也有属于祈祷性的。此外,湘西凤凰的苗族,每年的六月初六,男子老幼都盛装艳服,齐集歌场,或吹唢呐,或打花鼓,或唱苗歌。一天尽情歌舞,以纪念自己的祖先。此外,还过清明节,保存有扫墓立卑之风。
参考资料:苗族节日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