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谥号也有好坏之分,最好的谥号是文、武,例如汉武帝,成、桓、昭、穆、景、这些也是褒谥,厉、幽、炀、冲、殇、愍、哀、悼这也就是贬谥了,怀、悼、哀、闵、思、殇多少有点同情的意思,厉、幽、炀代表着暴君、昏君,例如周幽王、周厉王、隋炀帝等都是后世认可的昏君。
说完了皇帝的谥号,下面再来讲讲大臣的谥号,这里重点讲文臣的谥号,文臣谥号有一个固定的格式:文+X,这个X是根据大臣一生的功绩得出的最终评价,最高到低排列为:贞(正)成、忠、献、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僖、荣、愍、思。
在宋朝以前,文人的最高谥号是文贞,像魏征、陆象先、宋璟、张说这些忠臣都得到了文贞的谥号,到了宋仁宗时期,宋仁宗叫宋祯,所以为了避讳,将文贞改成了文正,文正就成为宋仁宗之后文人的最高谥号,至宋朝之后,得到文正谥号的有名气的大臣有:范仲淹、刘统勋(刘墉的父亲)、曾国藩等人,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十分知名的人,文正是每个文人死后都梦寐以求的谥号,但是皇帝可不会轻易给这个谥号,给大臣上谥号通常要礼部提交议案,内阁投票表决,皇帝最后批准才能生效。
例如晚清时期挽狂澜于既倒的李鸿章,死后也没有得到文正的谥号,但慈禧给李鸿章上了一个文忠的谥号,虽然不是排名第一,但也是文人中极高的评价了,还有晚清四大中兴之臣的张之洞,张之洞在晚年入阁辅政,可谓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但是由于张之洞没有战功,再加上张之洞得罪了摄政王,最后只得了个文襄的谥号,实在是有些低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