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七色花
穆家峪镇新农村小学的孩子们,都喜欢过周三,因为这一天,他们能见到“七色花”。
“七色花”不是鲜花,而是一群人,一群把艺术课程免费送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边的“艺术家”。
周三下午3时,甘益聪刚走进教学楼,就听到此起彼伏的歌声,这位“七色花”的元老,脸上露出了笑容,“孩子们练得很认真啊!”
一到周三, 穆家峪镇新农村小学就跟过节一样热闹,这边,合唱的同学,一展歌喉;那边学习舞蹈的同学,如春燕展翅,还有抖空竹的同学,一拉一提,嗡鸣悦耳……
眼前的一切,甘益聪很满足,能让这些外来务工子女享受艺术,正是她和伙伴们组建“七色花”艺术团的初衷。
甘益聪是密云区文化志愿者服务分中心的声乐老师。此前,她和同伴儿们在几次群众文化活动中接触到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经济原因,这些孩子没有机会学习音乐、舞蹈,这让甘益聪心里很不是滋味,“外来务工者也是城市的建设者,他们的孩子也应该有享受艺术教育的机会。”
2012年,“七色花”艺术团应运而生,甘益聪和伙伴儿们送课上门。位于城乡结合部的穆家峪镇新农村小学,一半以上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的父母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是建筑工人,有的做小买卖,有的收废品,绝大多数都不富裕。
密云区戏剧家协会、文化馆等单位的“艺术家”纷纷加入“七色花”,在新农村小学开设了声乐、舞蹈、朗诵、快板、情景剧、空竹六门课程。五年来,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每周三,“七色花”都如约来到新农村小学,如今受益的学生已将近200人。
甘益聪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位老师都是无偿奉献,恨不得把一身本领倾囊相授,看到学生取得一点微小的进步,比自己获得大奖还要开心。
经过甘益聪和同伴儿们的培养,孩子们登台的机会多了,曾经羞涩的“丑小鸭”,变成了舞台上自信满满的“白天鹅”。“我爱唱歌,希望有一天我能站在很大的舞台上唱给很多人听!”王佳佳说,是唱歌让她拥有了自信。这个拥有一副好嗓子的小姑娘,已经拿下了不少比赛的大奖,成了学校里的“小名人”。提起“七色花”,王佳佳的父亲很是感激,“孩子有天赋,但要是让我们送辅导班,真是送不起,要不是艺术家们的无私帮助,孩子可能就被耽误了。”
孩子们的笑声和家长的肯定,被甘益聪视为最大的褒奖。
《北京日报》(文/王可心 钱蕾)(2018年1月8日)
责任编辑:郝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