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年轻干部沦为腐败的“潜力股”
|
|||
近年来,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推进,一批批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各级地方政府重要政策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正成长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然而遗憾的是,也有一小部分年轻干部在初尝权力滋味后,没能守住廉洁底线,跌入腐败的深渊。虽然近年查处的腐败案件并不能说明年轻干部就是腐败的高危人群,但“腐败年轻化”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我们应当警惕和。 以前,我们一般认为“59”岁的领导干部容易发生腐败,因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他们想在退休之前给自己留下后路,获得可靠的生活保障或进行心理补偿。后来,我们发现“49”岁的领导干部也容易发生腐败,因为他们顾虑“上有老、下有小”,急于获得物质保障和经济支持。现在,我们又发现,35岁左右甚至20多岁的年轻干部也不时走上腐败道路,而他们的工作时间或任职时间并不长。客观地说,腐败行为并没有年龄限制。只要具备腐败的资源、条件和机会,任何年龄阶段的领导干部都可能产生腐败,只是腐败动机存在一定差异而已。 深入剖析腐败年轻干部的成长史可以发现,这些年轻干部都曾有过辉煌的人生起点,拥有比同龄人更多的发展空间,但恰恰在人生事业渐入佳境之时开始堕落了。细细究来,可以发现,这些腐败年轻干部往往缺乏主观约束机制,思想防线开始松动,产生畸变需要、不良兴趣、消极情绪以及不良意志等畸变心理,抵御腐败风险的能力不断下降,腐败条件日渐形成。腐败年轻干部掌握着一定的公共权力,涉及人财物等重点领域事项,其个人成为行贿者的重点寻租对象,腐败资源日渐丰富。当前官场潜规则依然盛行,上行下效特征明显,干部教育、监督、管理制度仍不够健全,有时流于形式,腐败机会充斥其中,腐败年轻干部常常信手拈来、欲罢不能。 但问题在于,相较于其他人群,年轻干部发生腐败所造成的危害要严重得多,因为年轻干部的腐败潜伏期更长、隐蔽性更强、牵涉面更广。如若接连发生“带病上岗”问题,那么,年轻干部的腐败将对现行干部人事制度的公信力带来巨大的杀伤力。因此,年轻干部发生腐败,不仅会直接断送自己的政治生命和发展前途,从风华正茂跌入铁窗生涯,而且会严重损害整个干部队伍的形象和侵蚀政府信任,强化社会公众的“公正性焦虑”的“习惯性猜想”。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干部国家”,干部国家的特征在于权力运行、资源配置、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都离不开干部的组织管理。“路线方针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地培养出优秀干部,特别是优秀的年轻干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在干部队伍中,年轻干部具有鲜明特点和先天优势,但与此同时,年轻干部也面临着更多的现实挑战和心理考验,比如面对快速升迁如何保持头脑清醒、面对利欲诱惑如何保持廉洁自律、面对公共权力如何自觉接受监督制约等。这说明,年轻干部是反腐倡廉的希望所在,同时也是反腐倡廉的薄弱所在。 当前,建设廉洁政治、实现国家科学发展,必须推进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切实解决年轻干部的腐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曾强调,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为此,要科学引导年轻干部端正认知、培养情感和磨炼意志,充分发挥教育、制度、监督和惩处的综合作用,把“腐败潜力”转变成“廉政潜力”。要重视年轻干部的心理机制建设,帮助他们强化心理训练,控制和消除诱发腐败的各种心理因素,不断积累防治腐败的廉政“正能量”。要创造年轻干部既能干事、又不出事的工作氛围,帮助他们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 |